培育发展海上风电产业集群行动计划

为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实业强市、制造强市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培育发展海上风电产业集群,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引领全市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依据我市《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情况
(一)发展现状。我市海上风电资源丰富,XX海域是粤东乃至全省较好的海上风电资源区,受台湾海峡窄管效应影响,该海域风速达9.4-10m/s,风功率密度达750W/㎡-850W/㎡,利用小时可达3800-4300h左右,风力条件好,极具开发价值。XX经济开发区基础优势好,已建成的煤电、陆上风电、LNG接收站以及正在开发的气电和即将发展的海上风电以及储能,具备多种能源安全互保、调峰互补和成本互济的协同效应。良好的内外部现状条件,有利于我市积极推进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打造蓝色海洋经济发展增长极。
(二)存在问题与面临的挑战。一是粤东千万千瓦海上风电规划资源竞争激烈,“十三五”以来,我市没有权属可开发的省管海域规划场址。二是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起步较晚,邻近城市海上风电产业布局和资源开发,挤压我市产业发展空间。三是支撑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队伍、关键技术、资源论证等存在不足,未形成系统布局,政策、服务等配套措施有待加快布局。
(三)优势和发展机遇。从省内看,一是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是我省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海上风电的规模化开发符合我省能源转型发展政策。二是我省在加大力度争取粤东千万千瓦海上风电基地列入国家规划,并进一步加大海上风电建设的统筹力度,统筹场址资源划分和配置,统筹海上集中送出、登陆点及陆上送出通道和送出模式规划,为我市争取粤东海上风电开发资源提供了机遇。从我市禀赋看,一是XX管辖岸线与粤东开发场址距离最短,场址边缘离岸最近距离仅为70公里左右,离岸近符合就近原则,不仅能最大限度减少送出通道对于海洋生态区域、通航、既有海底光缆及油气区的影响,而且能够大大节约项目初期投资及后期运营维护成本,推动项目平价化开发。二是XX具备充裕的送出通道条件和消纳能力。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规〔2021〕280号),优先推进存量输电通道的改造提升和机组灵活性改造,扩大就近打捆新能源电力规模,XX海上风电可与现有大唐XX电厂的煤电以及将开发建设的气电调峰打捆送出,可有效降低风力发电间歇性对电网的波动影响,实现新能源电力消纳的同时确保电网的稳定性、安全性,具备率先实现海上风电场址平价化开发的条件。三是XX具备海上风电产业链发展优势。XX港优良的深水码头和航运资源、土地资源,有利于开发XX海上风电设备制造、运维及相关产业建设,并与周边我省规划的海上风电发展区域形成优势互补、共赢发展。以海上风电平价示范项目建设引进装备订单带动产业落地,进一步联合XX青麻园抽水蓄能对新能源电力的使用消纳,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实现产业发展带动更大规模的千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平价开发建设。
二、工作目标
发挥XX海域具备的海上风电平价化示范性开发的基础优势,推动XX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并以资源有序开发、运维产业配套建设为支撑,吸引装备制造企业落户XX,统筹兼顾周边城市已有海上风电产业布局情况,从需求侧的角度,打造资源开发规模化、产业布局差异化、发展可持续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XX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实现XX海上风电产业全生命周期有序健康发展。
(一)积极争取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强“十四五”期间对海上风电的顶层设计,积极争取粤东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场址六、场址七开发落地XX饶平。统筹未来电网建设格局,加快形成海上风电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有序开发态势,并逐步推动海上风电从近海深水区向深远海方向发展。加强与国内风机骨干企业对接,发挥我市已有产业基础的优势,争取在XX港建设集整机制造与叶片、电机、齿轮箱、轴承等关键零部件制造以及大型钢结构、海底电缆等加工为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积极争取粤东海上风电运维基地在我市布局。力争到2025年,全市海上风电产业年产值规模超过40亿元,实现海上风电项目开发200万千瓦,打造粤东地区重要的海上风电基地。
(二)有序推进“海上风电+”产业协同发展。支持培育海上风电+氢能产业发展,利用海上风电制氢、光伏发电制氢等构建氢能保障体系。在技术成熟度高、市场潜力大的氢燃料电池、物流运输、船舶航运、高耗能工业领域等优先布局和示范推广氢能全场景应用,满足氢能终端应用需求。以氢能产业链条长,涉及工业用能、交通运输、建筑、化工等领域广,产业附加值高等特点,有效带动区域能级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支撑XX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依托XX区位和传统农业产业优势,推动新能源产业和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推动建设全市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坚持系统观念、通过海上风电产业和“海上风电+”产业的积聚发展,借助能源互联网技术等先进数字技术以及电力市场,通过统一平台科学规划统筹推动区域内各类型能源之间安全互保、调峰互补和成本互济协同发展。统筹能源需求侧和供给侧双向驱动,促进以“海上风电”为主的绿色能源消费和引导区域用能企业开展绿色能源替代,降低单位能耗碳排放强度,逐步建立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提高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助力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