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也是DD潜力和希望所在。为进一步加快建设工业强市,打造山东半岛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DD工业质效重振、格局重构和空间重塑,加快塑造DD工业发展新优势。根据《DD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青岛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等相关要求,结合当前工业发展新形势和DD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十四五”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的国内经济恢复发展任务,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贯彻制造强国、制造强省、制造强市战略部署,坚定落实市委“1153”工作思路,聚焦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建设、工业强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工业经济实现量质齐升、加速向好。2023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2.2%,规上工业总产值迈上千亿元台阶,达到1011亿元,实现了DD工业提质升级。DD市成功入选国家级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山东省2022年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县(市、区)。青岛新河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基地入选中国智慧化工园区、2023年全国最具发展潜力化工园区10强。美妆睫毛产业入选全省电商产业带和“产业大脑”建设试点。
2.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主导产业支撑显著
“一轴四区八园”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2023年,“四区八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92.7%。2023年,智能家电、机械装备、食品饮料、高端化工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750.3亿元,增长6.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4.2%,比2022年提升1.3个百分点,主导产业支撑功能更加显著。
3.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发展动能加快转换
截止到2023年底,DD累计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省级“瞪羚”企业2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31家,科小入库评价456家。青岛天祥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入围山东民营企业创新100强。“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超过32%,两年年均增长12.8%。先进金属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突破,钢研新材料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
4.融合发展深入实施,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累计认定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89个。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构建,累计创建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国家级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旧店镇成功获评首批省绿色能源发展标杆乡镇,天祥食品入选全省首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DD工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引领功能严重不足,传统产业仍处于主导地位,新兴产业培育滞后,产业迭代升级亟待加强;二是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集约集聚不足。特色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承载力不强;三是重点镇(街道、园区)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与周边区(市、县)产业协同性不足。
(二)发展形势
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科技产业发展方向,开辟出新的巨大增长空间。同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出本地化、区域化、多元化等新特征新趋势,也为我市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提供了机遇。但大国竞争和博弈日益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科技脱钩风险持续加大,迫使我国从过去依赖国际技术溢出的外部带动向自主创新的内生驱动转变。同时,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凭借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环境不容乐观。
从国内看,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加速构建,以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为代表的“三新”经济展现出蓬勃向上的力量,为DD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新动力和新机遇。同时,随着我国人口总量出现趋势性拐点变化、出口导向拉动型经济发生转变,我国产业发展底层逻辑正在发生深刻重构,以知识密集、人力资本为依托,数字化智能化驱动的高科技正在催生新质生产力,制造业驱动力更多依赖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从区域看,山东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沿黄协作全面加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开局起势,青岛都市圈上升为国家战略,南村智能家电产业聚集区成功列为山东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为DD深度融入山东半岛产业链供应链提供机遇。但同时也应看到,DD缺少能够整合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制造业头部企业;与其他区县相比,DD区位优势不突出,与周边区(市、县)产业联动发展不足。
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定力、凝聚合力,努力在危机中抓住新机,于变局中开拓新局,锁定目标,不断发力,推动全市新型工业化迈上新台阶。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实施产业创新能力、数字技术赋能、市场主体提质、绿色低碳发展、区域产业协同、产业开放提升六大提升工程,全面推进产业质效重振、产业格局重构、产业空间重塑,培育DD工业发展新优势,谱写DD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建设青岛都市圈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争创山东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努力在青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打头阵、当先锋,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中彰显DD担当。
(二)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数实融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立足资本、科技、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重点突破,差异发展。坚持问题导向,重点推进产业质效重振、产业格局重构、产业空间重塑三大攻坚任务,突破发展新兴产业,全力打造产业新的增长点。实施镇街工业差异化发展战略,强化重点产业集聚区和镇街制造业发展导引作用,推进镇街园区错位发展,推动镇街从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竞合转变。
集聚集约,功能提升。坚持不懈推动主导产业链式集群化发展,推动关联产业、关联项目连片布局。推动资金、政策、土地等要素资源,向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和重点项目集中。制定特色产业园区规范和标准,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园区道路、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固废处置、数字化转型等配套服务能力,提高园区产业承载力和竞争力。
产业联动,区域协同。坚持市域产业“一盘棋”,强化镇街、园区之间的错位联动发展,提升市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张力。发挥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DD片区、青岛新河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基地区位优势,强化产业链接,推进与胶州、黄岛以及潍坊莱州和昌邑联动发展,着力构建优势互补、联动协同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工业继续保持质量齐升态势,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创新引领实现新突破、结构优化取得新进展、数实融合取得新成效、绿色发展达到新水平、市场主体培育取得新成效。
——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稳步提升。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0%以上,规上工业产值增速达到5%。
——创新引领实现新突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彰显。到2025年,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2.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90家。
——结构优化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8%,“四区八园”工业产值占比达到93%。
——数实融合取得新成效。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取得明显进展。到2025年,累计支持100家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引导企业构建完善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能力体系。
——绿色发展达到新水平。工业领域碳达峰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幅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
——优质企业育出新成效。优质企业建设扎实推进,梯次成长体系初步形成,支撑引领功能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力争培育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0家。
到2030年,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大幅提升,主导产业链式集群化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四大主导产业承载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新兴产业对经济贡献度显著增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基本完成,八大特色产业园区支撑能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规模效应明显增强、创新功能明显跃升、集聚能力明显提升,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的产业新格局基本形成。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更加健全,企业主体培育显著成效,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数量大幅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