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文本(2022-2030年)
前 言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决策部署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有关要求,依据《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的通知》、《关于开展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遴选工作的通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关于印发〈四川省省级生态县管理规程〉和〈四川省省级生态县建设指标〉的通知》、《美丽四川建设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县组织编制完成《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规划(2022-2030年)》。
本规划基准年为2021年,规划期限为2022-2030年,规划范围为县行政区划范围的15个乡镇、80个行政村、1个社区。
本规划旨在对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全过程进行指导,是开展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申报、监督管理、巩固提升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工作基础与形势分析
第一节 建设基础
一、区域特征
生态区位功能重要。县属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川西北草原特色产业示范带、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大渡河源水源涵养红线区和黄河源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区,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高原物种基因库和中国生物资源的战略储备要地。境内黄河流域面积3476平方千米,占全省黄河流域面积的18.6%;长江流域面积6730.03平方千米,占全省长江流域面积的7%。境内黄河干流年径流量约12亿立方米,长江干流年径流量约9亿立方米,是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主要存在高原湿地(草甸)生态系统、高原山地生态系统和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三种生态系统,同时拥有漫泽塘、严波也则、多美林卡、莲宝叶则四大湿地群,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的组成部分,对黄河、长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本底优越。2021年县城空气质量稳定达到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例99.7%,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11.0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0.9%。麻尔曲(大渡河)、阿曲河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县城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农村土壤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县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显著提升,2021年达到72.0,等级为良。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97%,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83.5%,生态红线保护面积741.7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85500亩。境内多美林卡湿地公园、莲宝叶则湿地公园、曼则唐湿地自然保护区、严波也则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四大自然保护地面积达28.6万公顷,占县域国土面积的27.7%,生态环境状况保持整体安全并稳步向好。
本土资源优势突出。全县年平均日照2442.8小时,在全省位居前列,属于“光能资源很丰富”区域,可开发利用率达70%以上。全县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境内有麻尔曲、阿柯河和贾曲河及其支流和溪沟以及大小海子,水系发达。水能理论储量为147.6万千瓦,可开发量为83.7万千瓦,现仅开发3415千瓦,占可利用开发量的0.4%,水电开发潜力巨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含线索)共91项,有不可移动文物126处,有3处省级、3处州级、4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优良级旅游资源242个,已创建2个国家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
二、工作基础
近年来,县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与治理并重,始终把生态作为立县之本,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地位更加牢固。
生态文明机制扎实推进。严格落实生态优先战略,全面推进河(湖)长制、林(草)长制、《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办法》、生态环境“三线一单”制度以及最严的耕地、林地和水资源保护制度。积极推动生态文明体制和生态环境保护机构改革,坚决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的环境保护委员会,细化完善《县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方案》,下发《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细化方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环保工作格局。坚持环保问题整改不放松,制定《县各类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方案》等系列文件,大力推进上级环保督察反馈的共计135个问题,重点开展砂石开采、道路扬尘、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等环保督察整改工作。全面完成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
生态建设工程成效显著。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森林覆盖率达8.97%,五年累计增长5%;持续推动草原禁牧355万亩、草畜平衡奖励717.8万亩,超载减畜47.6万羊单位,治理草原沙化、毒害草等4.12万亩,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83.5%,五年累计增长6.6%。治理退化湿地1975亩、水土流失447平方公里,实施湿地保护修复7126亩,新增湿地面积283.5亩,湿地保有量达到102.58万亩。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741.7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85500亩。建立多美林卡湿地公园、莲宝叶则湿地公园,强化漫泽塘湿地自然保护区、严波也则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护,自然保护地面积达28.6万公顷,占县域国土面积的27.7%,配合做好黄河上游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白河段流经区域的建设工作,全县生态环境状况保持整体安全并稳步向好。
环境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全力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战役”,深入推进“三大革命”,大力开展全域环境整治。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麦尔玛光伏电站和阿布洛村分布式光伏扶贫电站并网发电,完成10家企业和单位13台燃煤锅炉淘汰、改电或接入集中供暖工程,严格管控劣质散煤,秸秆基本实现饲料化、肥料化利用,全面淘汰“黄标车”。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有效解决7.2万余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完成县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和规范化建设,完成麦尔玛镇、垮沙乡等乡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评估划定。建成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4000方/日),结构关停两家污水排放企业。全县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农田残膜捡拾率达到80%以上。建成新的县城生活垃圾焚烧厂(处理能力50吨/日),对县城及周边各莫镇、安羌镇、河支镇等八个乡镇的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置,无害化处理率达87.27%,同时开展旧垃圾焚烧厂隐患排查整改。63个行政村配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包括垃圾收运车13辆、垃圾桶310个。莲宝叶则景区、神座景区建成专用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制定《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工业企业、汽修单位的危险废物以及县城医疗单位的医疗废物全部委托县外具备资质的单位进行安全处置。
环境监管水平明显提升。省级空气质量监测站实现自动化监测。委托第三方公司定期开展地表水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声环境质量和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试点监测,并在县人民政府网站公开。修建湿地资源监测站、生态观察站,设置湿地公园主要功能区生物监测点。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落实“双随机”抽查机制,对企(事)业单位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倒逼企业落实环保主体责任。全面落实排污许可制度,累计核发7个企业排污许可证。
生态文明宣教稳步推进。县从家庭、学校、村委会居委会、党政机关等重点领域入手,积极利用6•5环境日等活动进行生态文明宣传,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张贴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咨询服务等方式为广大群众进行环境相关法律普法教育,大力开展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居民多多参与其中,在不断增长见识和增加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居民未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能力。
生态文旅产业基础扎实。县以藏羌文化为文化主流,加之县域内生态本底优良,因此生态文旅产业优势得天独厚。全县共有地方戏曲剧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三大类文化资源220个,旅游资源1059个,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242个,包括国家4A级旅游景区神座及莲宝叶则等。
第二节 存在问题与机遇挑战
一、存在问题
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县位于川甘青三省结合部,生态区位极其重要,为加大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近年来,县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尤其是乡镇之间资金投入不平衡,生态环境建设效果上也存在很大差异。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管理、执法手段及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缺乏资金支持,监管职能无法正常行使,严重影响管理工作的开展,保护区内重要生态系统、重要保护物种、地方特有物种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县城污水处理厂负荷较大,部分建制镇虽然污水处理设施及主管网已建成,但是支管网未建成,仍有7个乡未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农户厕所多为土坑旱厕或无厕,旱厕粪便用炭灰或草木灰干化后回用于农田,改厕成效不明显。
生态环境防治难度大。县属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气候恶劣、地质复杂、植被盖度小、生物量低、鼠虫害频发、沙化严重。冬季受西北沙尘天气影响,空气中PM10和PM2.5较高,且属高寒、高海拔地区,年均气温4.5℃,冬季漫长,使得大气污染防治困难较大。一些区域受到草原沙化的严重威胁,草原畜牧业生产和牧区群众生活面临严峻挑战。日趋严重的鼠虫灾害导致地表裸露,水土流失加快,加剧草原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对陆地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
目 录
第一章 工作基础与形势分析 1
第一节 建设基础 1
第二节 存在问题与机遇挑战 5
第二章 规划总则 11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1
第二节 规划原则 11
第三节 战略定位 12
第四节 规划范围 14
第五节 规划时限 14
第六节 规划目标 14
第七节 建设指标 17
第三章 规划任务与措施 30
第一节 优化空间布局 30
第二节 巩固生态安全 34
第三节 发展生态经济 49
第四节 倡导生态生活 54
第五节 弘扬生态文化 59
第六节 健全生态制度 63
第四章 重点工程与效益分析 71
第一节 重点工程 71
第二节 效益分析 82
第五章 保障措施 85
第一节 组织保障 85
第二节 制度保障 86
第三节 资金保障 87
第四节 技术保障 89
第五节 舆论保障 89
第六节 机制保障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