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不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重点突破、创新引领、稳中求进、市场导向,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强力实施“生态优先、旅游引领、三产融合、强区富民”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加快建设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绿色发展创新示范区。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更加有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森林覆盖率达到6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保持在96%以上,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14%,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达到23%左右,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提高至13%和30%。到2035年,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绿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或全市先进水平,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任务
(一)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
1. 推进工业绿色升级。强化产业准入和落后产能退出,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实施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推行绿色产品设计,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完成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创建。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再制造产品认证。加快建设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提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能力,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深化“散乱污”企业整治,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贯彻落实《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实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全覆盖”,推进监管、监察、监测联动的“一证式”管理。
2. 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鼓励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推进畜禽、水产和及其加工产品发展,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管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村级农膜回收点建设,开展加厚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示范推广。到2025年,全区有效期内的“三品一标”认证产品稳定在100个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农膜回收率达到90%。实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与提升,推进退化耕地综合治理。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推动创建国家和市级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和生产基地。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持续推进节水改造,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完善禁渔管理长效机制,推行水产健康养殖,依法加强水域滩涂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管理,依法查处水产养殖违法违规行为,推进完善长江禁捕执法配套制度。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气候经济、山上经济、水中经济和林下经济,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 提高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持续开展绿色饭店、绿色商场创建工作,培育壮大绿色商场、绿色饭店等绿色流通主体。有序发展出行、住宿等领域共享经济,规范发展闲置资源交易。加快信息服务业绿色转型,做好数据中心、网络机房绿色建设和改造,支持应用绿色技术,提高能效水平。严格执行全国会展业绿色标准,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新材料、新技术,鼓励办展设施循环利用。推动汽修、装修装饰等行业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辅材料替代。推广一次性用品目录,倡导酒店、餐饮等服务单位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深入推进“光盘行动”,鼓励商家提供剩餐免费打包服务。
4. 壮大绿色环保产业。推动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基地,鼓励园区申报市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壮大绿色产业市场主体,培育一批专业化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绿色产业集群。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等商业模式,鼓励公共机构推行能源托管服务。培育发展节能医生、环境管家、全过程绿色咨询等新业态。通过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模式),采用“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方式,引入第三方开展产业园区污染防治。
5. 提升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推进既有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搭建能源互济、资源共享、废物协同处置的公共平台,促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综合利用。支持工业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预处理和末端处置设施。
6. 构建绿色供应链。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实施绿色采购,打造绿色制造工艺、推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