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合集,包括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支持产业发展措施、实施方案,调研报告、招商方案、重点项目等,目录如下:


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大健康产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是稳投资、促消费、扩内需、育动能的重要支撑。建设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是省委、省政府对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发展新定位,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任务的使命担当,也是我市从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到示范,在大健康产业集聚融合中作示范、探新路,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内在要求。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明确今后三年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的各项重点举措,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建设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集聚融合为路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构建具有特色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健康产业体系,推动健康产业与健康事业有机衔接,健康政策融入发展全局、健康福祉惠及全民,把建成全国知名的健康名城、幸福之城。
(二)发展定位
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有突破、三年见成效”的要求,力争到2024年,大健康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特色更加鲜明、结构更加优化,基本建设大健康产业全域发展高地、国家医药健康产业创新高地、业态创新改革引领区和“健康中国”样板城市。
——大健康产业全域发展高地。率先全域布局大健康产业链,加快构建以中国医药城为“核心”,沿江健康制造板块和里下河绿色低碳产业基地为“两翼”,一批大健康园区和特色小镇(街区)为“支点”的空间体系。探索医药制造与医疗、养老、膳食、旅游等健康服务业前延后伸、跨界融合。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稳定性和竞争力,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国家医药健康产业创新高地。有效链接优质创新资源,构建产业迭代创新体系,推动新药、特医食品等大健康产品研发,强化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实施临床诊断科研提升行动,推动临床前后评价,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链,加强招才引智,推进校地合作,推动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积极探索离岸孵化模式,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形成大健康产业竞争新优势。
——业态创新改革引领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融合。突出数字赋能,培育壮大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和新服务。持续开展“三比一提升”行动和“亩均论英雄”改革,在审评审批服务、应用示范推广等方面探索新路径,为形成全省乃至全国层面的普惠性政策做试验。
——“健康中国”样板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新趋势,统筹布局“医、养、游、健”等项目,在城市功能完善、人居健康环境、健康数据运用等方面探索新路径。加快建成区域医疗中心,提升区域医疗水平。放大“水城慢生活”品牌效应,推广一批康复理疗、养生保健、药膳食疗、体育健身等产品,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全国中医药旅游示范区。推进实施健康城市实践,创建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最佳实践奖。
(三)发展目标
到2024年基本形成产业实力强、空间布局优、创新能力高、发展环境好、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产业实力强。以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为主的医药制造业突破2000亿元;精准医疗、健康管理、养生养老、康养旅游等健康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健康食品产业规模达1500亿元以上。规模超1000亿元的大健康龙头企业1-2家,规模100亿元以上大型企业3-5家,10亿元以上骨干企业50家以上,大健康领域上市企业达20家。
——空间布局优。全市“一核引领,两翼呼应,多点协作”的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建成10个大健康产业功能区,建成一批大健康产业平台,竣工运营一批有核心竞争力、带动性强的大健康产业项目,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创新能力高。企业新产品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达到2%以上。争创国家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新增投产2—3个国家一类新药。建成10个以上大健康领域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健康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家。
——发展环境好。组建长三角医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咨询委员会。持续放大医药研发成果加速产业化的体制机制效应,争取在精准医疗、医养融合等关键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大健康行业规范与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机制更加有效,人民群众共享大健康产业发展成果,大健康产业发展环境更加优良。
——人民群众得实惠。建成市妇幼保健院和市第五人民医院,完成第六人民医院(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改扩建,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达70%以上,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达85%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达75%,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达60%以上,婴幼儿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基本养老服务保障率均实现100%。
二、重点任务
(一)构建全域布局的大健康产业格局
1.建设大健康产业创新引领核。以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为核心,统筹市区大健康产业资源,按照“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定位,推进“垂直整合、链式发展”,横向上发挥生物医药产业引领作用,做大做强生物药(疫苗、抗体药)、诊断试剂及高端医疗器械、化学药新型制剂三大主导产业,做优做精特医食品、动物保健类药物两大特色产业;纵向上以扬子江药业、阿斯利康等头部企业为核心,建强产业链。建设疫苗和抗体药产业集聚区,提升医学科学研究水平,推进疫苗工程、基因工程、干细胞、精准医疗、再生医学等前沿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开展健康科技研究成果临床转化和应用创新,促进大健康领域国内外合作交流,拥有一批行业龙头和标志性企业,建成长三角北翼生物医药核心板块。
2.加速隆起沿江大健康产业融合带。推动沿江地区健康制造组团发展。泰兴市重点发展化学药原料、化学制药、中成药、保健食品,加快绿色食品种植和开发利用。靖江市重点开发营养保健食品和养生美食。加快建设济川药业健康产业园、恒基健康服务产业园,推进形成沿江地区化学药新型制剂、原料药、现代中药和功能性保健品等产业集群。推动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泰兴经济开发区联合争创国家级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试点。加快高港健康食品产业园、粮油产业园建设,构建健康饮品和物流配送产业体系。
3.构建里下河地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功能区。以大运河文化带和江淮生态经济带建设为抓手,推进里下河地区积极发展健康食品、养生养老、生态旅游等环境友好型产业。放大绿色有机特色,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地标性农产品,建设一批重点农业园区和食品产业园,着重提升农产品深加工程度、农业产销水平,构建“从田园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打造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涵养生态资源,凸显生态优势,着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产业,培育建设一批集特色产业、田园观光、农家美食、休闲娱乐、康体养生等多功能的休闲观光农业集中区,建设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创建大纵湖省级湿地公园,加快打造全省的人文水乡、生态公园。
4.做特做优健康产业功能区。统筹考虑区域独特资源禀赋、特色产业现有规模、市场发展趋势、功能区错位发展等因素,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健康产业功能区,成为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专栏 大健康产业功能区(小镇)
1.医药双创小镇。2.大泗中药养生小镇。3.高港胡庄健康农业小镇。4.海陵区麒麟吉乡。5.姜堰溱潼会船小镇。6.姜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7.黄桥琴韵小镇。8.沙沟古镇。
(二)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
5.建立健全中国医药城建设高位协调机制。建立中国医药城建设发展委员会例会制度,定期召开部省共建联席会议,高水平办好中国()国际医药博览会。组建长三角医药产业供给侧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筹建农工党中央社会服务基地。高效开展对接上争,积极争取设立省特殊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现省级服务与监管“本地办”,创成国家药品进口口岸城市。争创国家药品、医疗器械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服务站,大力开展中药制剂上市许可人制度、新药审评等领域先行先试,对接新版中药新药审评审批机制,力争在前沿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境外资本投资医疗机构、跨省医保费用即时结算等领域取得政策突破。
6.建设国家创新型医药园区。规划建设市科创中心,组建科创与人才发展集团,整合提升平台矩阵。推动ICGEB、中科院大化所、东南大学、国科大等大院大所在泰机构开展研发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依托复旦大学健康科学研究院建设国家级生物样本战略资源平台和中国人类遗传资源样本信息管理平台。联合省农科院、哈兽研、兰兽研等国内科研单位和企业共建国家级兽用生物制品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人才特区”扩容,提档升级“113人才计划”等人才政策,持续开展“全国博士后医药高新区创新创业峰会”系列引才活动。到2024年,初步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长三角健康产业研究院、国家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和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一院两中心”。新增高层次人才3000名、国家级人才100名。医药高新区进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人才竞争力十强榜单。
7.加速医研产销融合发展。建成北大医学部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打造1—2家集医、教、研、产于一体的重点医学研究载体。布局生物医学成像大设施中心,试点多方共建独立的临床试验医院,组织开展医疗技术研究与转化、临床研究与服务、产品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等活动,推动转化医学加快发展。强化以病毒防疫科研为引领的产业协同,加速创新药品临床和产业化进程。实施第三方医药物流试点,打造集药品交易、储存、养护、分拣、配送、运输、商务洽谈、数据交换、电子商务等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智能化的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到2024年,新增投产2—3个国家一类新药,新增上市靶向药物品种10个。着力构建贯通药物筛选、临床试验、药物评价、中试放大、委托生产等环节的产业服务体系。新增第三方服务机构10个,打造新一代创新药物研发转化基地、精准医疗技术成果应用基地。
8.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推进“网上医博会”建设,打造集医药产品、创新信息、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交易为一体网上平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重点推进与以色列、印度等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交流合作,探索共建产业合作园区。加强与上海张江、南京生物谷、武汉光谷生物城、连云港高新区等园区的交流合作,成立长江经济带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联盟,积极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协同创新、人才交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承接上海的技术、资本和人才溢出,在产业配套、服务外包等方面寻求合作。
(三)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医药产业高地
9.建设全国一流的疫苗和抗体药集聚区。围绕疫苗研发生产技术迭代升级,加快发展治疗型抗体、新型佐剂疫苗、多联多价疫苗等药物,做大现有疫苗生产企业,加速抗体药企业产业化进程。筹建生物安全三级试验室(P3实验室),建设国家级疫苗产业监管人员实训基地。到2024年,5家疫苗企业取得生产批件,新增疫苗产品 5个,迈博太科、金迪克、瑞科生物、中慧元通等生物药项目建成投产,疫苗和抗体药年销售突破 50 亿元。
10.巩固化学药规模优势。围绕化学创新药、大品种仿制药、原料药及辅料,鼓励企业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着力打造“原料+制剂”一体化发展体系。依托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泰兴经济开发区,发展特色原料药、专利原料药,全力争创国家级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加速扬子江药业化学药研究院技术成果产业化,争取更多仿制药实现国内首发上市。到2024年,实现年销售 5 亿元以上化学药大品种10个,获批一类新药1-2个,开发新型制剂、高端仿制药5个以上。
11.推动中药品质创新。加大经典名方二次开发和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研究,积极开发中药软胶囊、滴丸剂等新剂型,建设国家级“泰半夏”“铁皮石斛”“黄葵花”等中药材种植、种子种苗培育基地。推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国医药城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与医疗机构合作,研发高品质、高标准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并推广临床运用。创建苏中院内中药制剂中心(国家中药炮制检测监测中心及创新研究院)。在中国医药城建立中药制剂区域中心,整合区域内院内制剂品种目录,承接省制剂品种的生产,全面培养高素质药学制剂人才,更好的解决临床急需、市场短缺药品的供应。到2024 年,打造年销售5亿元以上中药大品种10个、中药新药2 个,1个以上中药产品获国际注册。
12.建设新型医疗器械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免疫诊断、分子诊断、POCT 等体外诊断试剂及设备,实现硕世生物总部、泰瑞航医疗器械等项目达产见效,每年新注册三类医疗器械20 个以上。瞄准罗氏等龙头企业精准招商,建成全国体外诊断试剂高地。积极发展制药机械、干燥设备、离心机、临床检验分析仪器等,推动向大型医学影像和先进手术设备等领域拓展。
(四)建设特色医疗服务示范基地
13.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推进我市与南京医科大学共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市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建成区域高水平的临床诊疗中心、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准的科研创新平台,为及周边地区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加快建设苏中领先、省内一流的中医药区域性医疗中心,推动全国和省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在基层建设工作站,建设苏中院内中药制剂中心,争创国家中药炮制检测监测中心及创新研究院),促进优质资源下沉。统筹推进三医联动,给予区域医疗中心在用药、人才等方面更为灵活的政策,探索建立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14.发展精准医疗服务。以健康医疗大数据为支撑,大力发展精准健康服务,加快推进国际精准健康中心、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积极发展智慧医疗、精准诊疗和远程诊疗,培育发展“大数据+互联网+大健康”新业态。构建疾病知识库和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打造新药研发、前沿医疗技术临床评价、应用示范与数据采集基地,推动前沿医疗技术研发与医学转化应用。支持北科生物、疫苗临床研究中心等企业设立前沿医疗技术服务机构。推动亿康科技、华创医药等企业发展基因测序、分子诊断、个性化给药等高端医疗服务。
15.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深化“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引导市中医药健康服务协会积极参与中医药健康事业发展,推进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区建设,推动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在中医药健康服务行业标准、服务规范、文化传承和技术推广等方面形成样板。积极构建引领发展机制、服务发展机制和规范发展机制,加快培育形成中医医疗服务、中医特色康复服务、中医药文化、中医养生保健等为重点的具有地域特色和优势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启动并实施“全民中医健康素养提升工程”,居民对中医药健康常识知晓率与中医健康养成率达到90-95%。
16.推进医学美容业发展。发展皮肤修复、创伤治疗、器官整形等特色医学美容服务,大力开发和应用医学美容新材料、新仪器、新技术。推动华亿细胞公司与中西医结合医院合作建设烧烫伤中心和微创美容整形中心。加强与世界级药妆合作,开展整容、美容、疗养服务。
(五)建设长三角康养福地
17.加快发展健康旅游业。培育健康产业新业态,做好“旅游+健康”大文章。彰显中医药资源优势,大力开发中医药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医药产业优势,全力打造和提升中国医药城、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等工业旅游区,创建申报扬子江龙凤堂中医药特色大健康省级工业旅游区。规划建设中国医药城中医养生一条街。利用湿地和滨江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一批健康旅游品牌,基本形成多元发展、配套齐全、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健康旅游产业体系。
18.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结合日照充足、水资源丰沛的特点,大力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推进研发老年健身器材、老年康复辅助、老年服饰等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促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融合发展,规划建设一批为老年人提供全生命周期、全生活业态的颐养住区。发展迁居式异地养老和旅居式养老业态,规划建设一批医养融合示范社区和生态养老示范园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姜堰医养结合试验区、兴化李中水上森林医养游综合体、靖江香港恒基康养服务中心,大力培育高端养老产业集群。
19.积极发展健身康体产业。放大省运会效应,促进体育与旅游融合,鼓励各类综合健身俱乐部开展多元化的健身服务项目,支持企业承办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倡导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完善运动休闲设施建设,推动医疗卫生和体育文化相结合,打造一批生态体育公园。积极申报国家级赛艇训练基地,推荐姜堰溱潼会船等重点项目申报省级体育产业引导资金、长三角精品体育旅游项目和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20.发展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创新新型第三方医学检测技术开发和服务模式,加强医学检测数据管理,建设综合性第三方医学诊断中心。针对健康、亚健康人群,提供科学的、个性化的私人订制养生方案。整合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定制开发网络化的健康管理数据系统,建设健康档案、健康评估、健康促进、健康干预等大数据模式下的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21.加大发展康复护理业。加快建立综合医院、康复护理专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合作、有序衔接的多元化康复护理体系。积极发展康复评估、康复治疗、康复训练、康复护理等相关产业,将中医医疗机构康复科纳入康复护理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康复护理体系中的作用。
22.建设长三角绿色健康食品基地。推进农产品结构优化,推动兴化创建省级健康食品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促进绿色健康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化发展。加大保健品开发力度,立足银杏、泰半夏、铁皮石斛等优质本土资源,积极研发功效显著、品质可靠、物美价廉的保健品。推动扬子江药业研发“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苏中药业开发预防慢病、提高免疫力等方面的健康食品和健康用品,拓展延伸产品领域,扩大服务群体。依托江南大学、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建设黄桥生物发酵与未来食品科技产业创新体。
(六)建设大健康业态创新改革引领区
23.积极培育大健康产业新业态。推进健康产业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康休闲、食品等产业融合发展。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布局建设便民核酸采样小屋。拓展居家健康管理服务,开发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服务,形成个人自主健康服务业态。引进和培育专业医学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心和病理诊断中心等第三方服务,积极发展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调理康复、早期筛查等服务。支持推动二代高通量测序等新技术发展及应用。
24.推动健康大数据应用。申报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试点市。加快推进“泰康云”健康医疗数据平台建设,深化“泰康云”数据治理,拓展健康医疗大数据汇聚和应用范围,促进健康医疗数据共建共享共用。建立市级远程诊疗中心。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搭建平台提供健康评估、健康监测、医疗救护等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拓展覆盖城乡居民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模式。
25.推广应用健康新技术新产品。建立生物医药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建设产品应用示范基地,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项目和应用示范工程。推动先进医疗设备纳入创新产品目录,并在省市医疗机构开展应用示范,促进创新产品推广应用。落实创新药品耗材挂网绿色通道,对创新药、创新医用耗材,按企业申报价格直接挂网,实行随报随挂、应上尽上,促进创新产品第一时间上市销售。推进创新药品耗材进医院。
26.探索建立大健康融合发展机制。推动本地药企与中国医药城研究机构合作机制。鼓励加强药企和医院的合作,建立临床试验基地,为中国医药城药品研发、销售和应用提供支持。鼓励医疗机构与旅游机构合作,联合打造涵盖医疗、旅游等服务在内的多元化医疗养生旅游项目和产品。推动特色诊疗、中医保健、养生养老与生态旅游深度对接。推进医养结合试点示范,推动医疗与养老深度融合,推动将养老护理等费用纳入医保范围。
27.建立健全全市域大健康统筹发展机制。制订完善大健康“飞地”发展政策,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利益共享机制、服务保障机制。因地制宜、分类制订大健康各功能区产业目录,统筹谋划医药制造、日化保健品、医疗器材、健身用品和特色医疗、健康旅游、养生养老等产业的规划布局。引导医药类高端项目“飞地”向中国医药城集聚。开通“医保服务医药企业直通车”,建立中国医药城与全市生态旅游资源、优质医疗资源的高效合作机制。
(七)建设“健康中国”样板城市
28.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根据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组织申报相关类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认真实施国家“千县工程”,加强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强化受援医院薄弱专科建设,提升县医院综合能力。新建设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3个、甲级村卫生室30个;力争75%以上基层机构达到基本标准;重点人群签约率稳定在65%以上,基层首诊签约率达20%。推行出院病人健康管理,提供健康全程服务,深入开展预约诊疗。
29.积极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医疗养老联合体,实现健康管理、疾病诊疗、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等服务的有机衔接,支持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在居家、社区、机构之间接续养老,探索医养结合“一床到底”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护模式。优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大力推进具备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全托服务、智能呼叫、技能培训、业务指导等功能的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互补,推动在街道辖区内形成“一刻钟养老服务圈”。探索建立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争创省级区域老年医疗中心和老年临床医学中心。到2024年,全市50个社区建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建成全省范围内高水平老年医学科,具有较强的老年临床技术应用能力和科研水平。
30.推进体育健身与人民健康相结合。以室外健身设施器材专项清理为重点,持续开展“补短板”工程。推动体育公园(广场)、社会足球场、全民健身中心等重点设施建设,新建改建10个体育公园(广场)、新建20公里健身步道。推动全市50个公共体育场馆实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组织健身气功•八段锦网络公开赛、“长三角”体育节等主题活动。突出青少年群体,以游泳等项目为重点,发放体育消费券。深化体卫融合,继续推进以“五级体系”为重点的运动促进健康机构试点。
31.加强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提升全民健康素养,预防控制重大疾病。推进开展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到2024年,建成2家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保护推进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各市(区)广泛开展妇女“两癌”筛查工作,部分市(区)通过承担国家医改重大专项、省级项目等开展多癌种早期筛查,提高各类癌肿早期筛查率,达到早诊早治的目标。深入开展学生健康促进行动,扎实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治,开展全市儿童青少年视力状况监测。
32.持续实施“健康长江行动”。持续深化“健康长江行动”,推进长江国家公园段建设,举办“健康长江”论坛。加强大数据平台功能运用,建设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开展沿江生态环境监控,建立健全长江大保护数字化指挥调度体系,确保各类预警信息及时有效处置。持续推进年度专项行动,强化部门联动,按照“方案管理、项目管理、进度跟踪、督查督办、销号归档”全过程数字化调度流程,持续推进各项措施有效落实。
三、重点举措
1.实施大健康产业创新引领行动。健全企业创新积分管理制度,建设离岸创新中心,高质量培育创新主体。深化落实医药高端人才和科研创新团队促进举措,加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制度化举办科技人才活动周、“企业院校行”“专家巡诊团”等产学研活动。采取“揭榜挂帅”“组团攻关”等方式,组织龙头企业牵头上下游中小企业、研发机构开展协同创新,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联合体,每年实施重点技术攻关项目 10 个以上。推动扬子江药业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鼓励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硕世生物联合创新中心合作技术攻关。到2024年,建成10个以上大健康领域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健康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家。
2.实施大健康产业品牌培育行动。聚焦大健康重点领域,策划举办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会展活动,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大健康产业品牌。开展健康城市指标体系研究,将“健康名城”塑造为最显著的城市标识。进一步整合医博会、旅游节等载体,精心组织策划大健康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申报世界级“铁人三项”比赛,将“泰铁”赛事升级为“健康中国人、全民公开赛”。深化吉祥文化、生态文化、和谐文化、健康文化的内涵,设计打造载体平台,使大健康产业在康泰、富泰、祥泰城市品牌中升华提升。
3.实施大健康产业生态培优行动。提升大健康产业开放合作水平,推动开展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创新“3+1”试点。加快推进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市知识产权运用促进中心建设。开展生物医药创新产品评审,鼓励市域内公立医疗机构按照“优质优选、就近供应、降低成本”的原则,在省平台采购价格适宜的创新产品。新增建设用地空间规模指标、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向大健康产业倾斜,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空间需求。支持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原有土地兴办健康服务业,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对连续经营1年以上、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健康服务项目可按划拨土地办理用地手续。组织开展“行长服务重大项目”“金融惠企三走进”“金融产品创新奖评选”等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大健康产业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制定《关于促进股权投资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筹集总规模不低于50亿元的医药健康产业直投基金。发挥企业上市工作联席会议作用,运用“凤城上市通”线上服务平台,新增医药上市企业3家。
4.实施大健康重点项目建设行动。持续推进“三比一提升”行动,放大央地合作、上海推介会、医博会等重大活动影响力,围绕重点产业链精准招引补链强链项目,每年筛选一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产业项目列入年度重点建设项目推进计划,实行重点项目挂钩联系和跟踪服务制度。今后3年滚动实施医药制造项目28个,计划总投资289.81亿元;健康食品项目15个,计划总投资62.95亿元;健康服务项目18个,计划总投资78.92亿元。
5.加强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全市建设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的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组织推进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定时通报”、“限时办结”、“台账管理”等制度,以畅通高效的制度机制推进大健康产业加速发展。加强大健康产业统计与考核,建立大健康产业发展质态定报制度,强化相关责任单位绩效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