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年—2027年)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区以打造优质奶源、生产优质乳制品为目标,着力推进优势产区、优质高产奶牛、优质牛奶、优质饲草、优质高端乳制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促进牛奶产业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一是生产能力显著增强。2023年,全区奶牛存栏92万头,居全国第5位;生鲜乳总产量430.6万吨,居全国第3位;人均生鲜乳占有量584千克,居全国第1位;成母牛年均单产9700千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0千克。二是奶源基地布局初步形成。依托引黄灌区资源禀赋,形成以银川市和吴忠市为核心、石嘴山市和中卫市为两翼的奶产业带,打造了白土岗、五里坡、孙家滩、红崖子、月牙湖等8个奶牛养殖基地,全区奶牛规模养殖场327个,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9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产业规模效应、集群效应进一步凸显。三是良种繁育体系逐渐完善。建立良种繁育示范场14个,组建高产奶牛核心群5000头以上,单产达到15.2吨。自主培育优秀后备种公牛112头,其中“宁京1号”种公牛(GCPI)达到3977,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建成奶牛体外胚胎生产示范中心5个,推广优质性控冻精91.44万支、性控胚胎2.7万枚,扩繁优质奶牛70.5万头,实现了由单一引种向自主繁育转变。四是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建成奶业科技(创新)中心4个,加强奶牛绿色高效健康养殖开展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全面推广良种选育、高效繁殖、精准营养、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全区奶牛良种化率、机械化挤奶率、青贮饲喂率、粪污设施装配配套率均达到100%;建立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中心4个,覆盖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牧场42个,参测泌乳牛305天产奶量11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五是乳制品加工能力稳步提升。2023年,全区有乳制品加工企业26家,生鲜乳日加工产能达到1.5万吨,乳制品总产量235.4万吨,生产乳制品品类超过200个。乳制品加工企业生产设施设备、管理技术等达到国际同等水平,产业集中度、规模化、产品多样性、品牌信誉度实现了较大提升。六是乳品质量安全机制不断健全。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全部实现系统备案管理、网上申报审核、在线出证、二维码查询、行业监管和违禁物监测全覆盖。全面推广生鲜乳质量安全智能化追溯管理,覆盖全区305个生鲜乳收购站和24个乳制品加工企业,实现生鲜乳生产、运输、加工全过程信息化追溯管理,生鲜乳抽检合格率连续14年保持在100%。
(二)面临形势。
1.生鲜乳供需矛盾突出。奶业是典型的周期性变化产业,受国内外消费市场不振、原奶供需失衡、进口乳制品结构性变化等多因素影响,2023年中国奶牛存栏数与生鲜乳产量都保持6%以上的增速,乳制品消费增速不到3%,过剩生鲜乳超过200万吨;我区奶牛存栏、生鲜乳产量分别同比上涨9.9%、25.7%,乳制品销售同比下降7.2%;乳企库存奶粉维持高位、生鲜乳收购价格持续走低,养殖端面临奶源过剩与效益下滑的巨大压力。同时,新西兰进口大包粉关税特保政策已于2024年1月1日到期,目前新西兰所有乳制品均可零关税进口,对奶源供给和奶价带来较大挑战。
2.环境资源约束趋紧。奶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气候变化、资源限制、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挑战。我区土地、水等农业资源总体有限,引黄灌区适宜发展规模养殖的土地资源不多,中南部地区受水资源限制,饲草料供给季节性不平衡、区域性不平衡问题突出。2019年以来,我区奶牛养殖规模快速扩张,大型奶牛养殖基地大多规划在荒山、荒坡等区域,养殖密集和种养脱节的现象较突出,粪污资源化处理难度大、设施设备不完善、资源化利用成本上升等为产业发展带来了难题。
3.产业竞争力不强。从产业发展看,当前人口连续保持低速增长,乳制品消费依靠人口红利拉动的效应逐渐减弱,随着消费人群转变和消费需求变化,传统的液态奶消费量增幅呈下降趋势,乳制品消费结构趋于多元化,特色产品更具市场竞争优势。从市场竞争看,我国乳制品进口关税低,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进口乳制品完税价格明显低于国内生产成本,具有很大竞争优势。我国千克奶生产成本和销售价均高于欧美和新西兰等乳制品主产国,国内奶牛养殖行业竞争力不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养殖业需要加强技术改进、产量提升和成本控制,有效应对价格竞争,保证稳定的产出效益。
4.疫病防控风险增加。动物疫病尤其是人畜共患病是牛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容忽视的重大风险。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养殖区域的日益集中,动物流动日益频繁,奶牛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口蹄疫等疫病的防治,在较长时期内,仍然是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加强奶牛疫病监测检疫,防止疫病扩散和传播,对促进奶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发展机遇
1.乳业市场承压但仍有结构性机会。一是乳制品品质化发展趋显。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和营养的认识不断提高,超巴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冷链物流的不断完善,企业加速布局及投入,巴氏奶市场将迎来供需双提升;酸奶产品整体略有承压,但是常温、低温产品均在持续创新,有望跟随消费场景和消费力恢复;婴幼儿配方奶粉近年因新生儿不断下降进入挤压式增长,但国产品牌份额持续提升,国家人口政策利好有望重新激发行业潜力。二是乳制品趋向个性化、创新化。消费场景不断多元,更多能在不同场景下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乳制品持续问世,如面向健身群体的能量牛奶和代餐奶昔、面向老人儿童群体的助消化乳饮品和面向社交聚会群体的奶茶等。未来,随着传统乳制品进入增长瓶颈期,市场将逐渐进入细分阶段,产品个性化、功能化和多样化将成为行业重要创新点与增长点。
2.数字智能化发展为乳业带来新机遇。一是数字化营销高速发展。随着品牌对消费者的信息传播和沟通趋向线上化,更多实体门店的营销方式也正在转移至线上,以短视频、直播、私域运营等数字营销方式协助乳制品的推广与市场扩张。2022年乳制品线上及线下零售额占比分别为17.50%和82.50%,线下传统超市和特大型卖场仍是目前乳制品最主要的零售渠道,但线上渠道和其他新零售渠道消费增速较快。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未来乳制品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趋势将不断深化,新兴的数字化营销方式及新零售渠道也将促进乳制品市场走向新高度。二是供应链管控不断增强。持续稳定的生鲜乳供应是乳品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重要因素,生鲜乳价格受市场需求影响较大。2018年—2021以来,生鲜乳市场需求旺盛,主产区平均原奶价格由2018年的3.37元/公斤上涨至2021年8月的最高点4.37元/公斤;2022年下半年,受消费市场低迷、供给增加影响,原奶平均价格持续下跌,降至目前的3.2元/公斤。出于对食品安全、长期稳定发展以及原奶成本浮动的考虑,各大乳企近年来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持续加大对奶源的控制力度,优化供应链管理。行业供应链管控增强、产业链一体化布局趋势日趋明显。
3.乳业发展仍有较大空间。从人均液体乳消费量来看,我国与世界平均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亦低于日本、韩国等饮食、生活习惯相似的国家。2023年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约41.3公斤,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45.9%。从国内乳制品消费市场来看,城乡乳制品消费不均衡。城镇乳制品消费较高,增长速度慢;农村居民的乳制品消费水平比较低,但是增长速度快,未来仍存在增长扩容空间。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内乳制品市场未来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每人每天摄入奶及奶制品300克至500克,折合每年110公斤至183公斤,当前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仅相当于推荐量的23.0%至35.1%。中国奶业协会研究报告分析预测,2030年,中国奶类消费可达6900万吨,增量约1200万吨,未来奶产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抢抓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政策机遇,按照“稳定养殖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加工产能、拓宽销售渠道、唱响优质牛奶品牌”的工作路径,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稳定产业基础、做强精深加工、做精品牌营销,加快形成奶业新质生产力,将宁夏打造成全国领先的高端奶牛繁育基地和高端乳制品生产加工基地。
(二)发展原则
优化布局,提质增效。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优化奶源基地、加工基地区域布局,提高资源整合利用效率,推进产业节本增效,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融合,集聚发展。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鼓励奶牛养殖与乳制品加工、休闲观光等增值服务相结合,推进种养加销游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问题导向,重点突破。聚焦牛奶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重点抓好产业升级、质量安全、品牌建设、加工营销、行业自律等方面工作,着力提高牛奶产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更好适应消费需求和结构的变化。
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地位和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产业链发展薄弱环节、瓶颈制约和重点领域,强化政府服务,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三)发展目标
到2027年,全区奶牛存栏稳定在90万头左右,成母牛年均单产10吨以上,生鲜乳产量450万吨;新培育乳制品加工企业4-5家,开发特色乳制品20个以上,特色及高端乳制品加工比例达到30%以上;实现全产业链产值870亿元,牛奶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形成集研发、种养、加工、营销、文化、生态为一体的高端乳制品产业链,牛奶产业实现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