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划(2022-2026)
目 录
前 言 3
第一章 总则 3
1.1规划背景 3
1.2规划范围 3
1.3规划期限 3
1.4规划原则 3
1.5规划技术路线与规划依据 3
1.5.1规划技术路线 3
1.5.2规划依据 3
第二章 规划条件分析 3
2.1自然条件 3
2.1.1地理区位 3
2.1.2地形地貌及土地资源 3
2.1.3气候特征 3
2.1.4水文水资源 3
2.2社会经济条件 3
2.2.1社会经济稳步增长 3
2.2.2农业发展整体向好 3
2.2.3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 3
2.2.4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3
2.3政策条件 3
2.3.1上位长效支撑 3
2.3.2地区重视 3
2.4广东省畜牧产业现状 3
2.4.1产业发展趋稳 3
2.4.2养殖技术水平趋优 3
2.4.3经营主体壮、业态渐新 3
2.5县畜牧产业现状 3
2.5.1畜牧业稳产保供有力 3
2.5.2畜牧业区域结构重新调整 3
2.5.3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实施良好 3
2.5.4畜禽养殖场清理整治工作顺利推进 3
2.5.5加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力度 3
2.5.6全面落实动物卫生监督责任 3
2.5.7深化畜禽屠宰监管制度 3
2.6畜禽市场分析 3
2.6.1自给率下降,结构不平衡 3
2.6.2流通调入、进口量大 3
2.6.3满足本地供应,确保稳产保供 3
2.7畜牧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3
2.7.1 生猪市场波动对生猪产业布局和总量调控影响较大 3
2.7.2 防疫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3
2.7.3畜牧业产业链下游延伸不足 3
2.8总体评价 3
第三章 环境分析和评估 3
3.1广东省畜牧业生态环保建设现状 3
3.2广东畜牧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 3
3.2.1污染水体 3
3.2.2污染大气 3
3.2.3传播病菌 3
3.2.4危害农田生态环境 3
3.2.5积累重金属 3
3.3县畜牧业污染物产生及处理现状 3
3.3.1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现状 3
3.3.2固体废弃物处理实现规模化 3
3.3.3废弃物处理规程逐步标准化 3
3.3.4废气处理提上议事日程 3
3.4县畜牧业存在的环境问题 3
3.4.1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体系基本建成,尚需进一步提级完善 3
3.4.2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已经构建,尚需进一步优化实施 3
3.4.4 政策扶持力度总体向好,尚需进一步扩大惠及面 3
3.4.5县畜牧业发展空间评估分析 3
3.4.6土地承载力测算依据 3
3.4.7县各镇种植品种、面积和产量 3
3.5县畜牧业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3
第四章 发展战略 3
4.1指导思想 3
4.2发展思路 3
4.3发展定位 3
4.3.1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畜禽产品供给基地 3
4.3.2畜牧业绿色生态发展新样本 3
4.4发展模式 3
4.4.1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模式 3
4.4.2产业化经营模式 3
4.4.3科技推动发展模式 3
4.4.4政府重点扶持模式 3
4.5发展目标 3
4.5.1近期目标(2022-2026年) 3
4.5.2远期目标(2026-2035年) 3
第五章 总体规划 3
5.1总体布局 3
5.2禁养区和非禁养区 3
5.2.1畜禽禁养区 3
5.2.2畜禽非禁养区 3
5.3养殖模式 3
5.3.1规模养殖场 3
5.3.2 散养户 3
5.4四大产业重点发展区域 3
5.4.1养殖区规划 3
5.4.2现代畜牧业加工流通区 3
第六章 配套体系建设规划 3
6.1动物疫病防治体系 3
6.1.1面临的形势 3
6.1.2总体策略 3
6.1.3优先防治病种和重点区域 3
6.1.4重点任务 3
6.1.5疫病防治体系能力建设 3
6.1.6 禽疫病防治预案 3
6.2科技支撑与服务体系 3
6.2.1强化畜禽遗传资源保护 3
6.2.2加强良种培育与推广体系 3
6.2.3完善饲料供应体系 3
6.2.4提升畜牧业机械化水平 3
6.2.5推进畜牧业信息化建设 3
6.3绿色环保体系 3
6.3.1促进农村“碳达峰”“碳中和” 3
6.3.2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3
6.3.3全面提升绿色养殖水平 3
6.4畜牧产业化经营体系 3
6.5现代加工流通体系 3
6.5.1提升畜禽屠宰加工行业整体水平 3
6.5.2加快健全畜禽产品冷链加工配送体系 3
6.5.3开拓“互联网+”新业态 3
6.6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 3
6.6.1构建畜禽标准化生产体系 3
6.6.2健全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3
6.6.3逐步建成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3
第七章 保障措施 3
7.1政策保障 3
7.2组织保障 3
7.3技术保障 3
7.4 金融保障 3
第八章 附件 3
前 言
为落实《广东省现代畜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惠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和《县农业农村现代化 “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县畜牧兽医事务中心委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县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划(2022~2026)》(以下简称“规划”)。县畜牧兽医事务中心对《规划》进行了讨论、研究和修改的基础上,委托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对“规划”涉及的环境承载力、养殖区域布局及养殖总量指标等进行了规划环评。“规划”共分为总则、规划条件分析、环境分析和评估、发展战略、总体规划配套体系建设规划、保障措施和附件八个部分。内容依据国家、省及惠州市相关法律文件要求,结合县当地情况为县依法依规引导畜禽养殖业平稳健康绿色发展,稳定市场畜产品供给,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利保障。
第一章 总则
1.1规划背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历史任务。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畜牧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支撑性产业。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对于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城乡居民“菜篮子”供应,推进农业高效、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1号)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变发展方式,强化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和法治保障,加快构建现代畜禽养殖、动物防疫和加工流通体系,不断增强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畜禽产品消费需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目标要求:到2021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生猪产业平稳发展,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启动实施;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业基础更加稳固,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为应对2019年以来生猪产能严重下滑、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严峻形势,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政策措施,逐步将生猪生产恢复到常年水平。但产能大幅波动问题尚未根本破解,市场价格再度陷入低迷,部分生猪养殖场(户)亏损,一些地方政策出现反复,生猪稳产保供的基础仍不牢固。为巩固生猪产能恢复成果,防止产能大幅波动,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和银保监会于2021年8月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目标是用5-10年时间,基本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疫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政策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市场周期性波动得到有效缓解,猪肉供应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
国务院《“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强调要发展现代畜牧业。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将猪肉产能稳定在5500万吨左右,防止生产大起大落。实施牛羊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强奶源基地建设,优化乳制品产品结构。稳步发展家禽业。建设现代化饲草产业体系,推进饲草料专业化生产。
按照《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1—2025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总要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聚焦突出短板,以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整治、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膜回收利用、养殖污染防治等为重点领域,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等为重点区域,强化源头减量、资源利用、减污降碳和生态修复,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中指出,抓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系畜产品有效供给,关系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是重大的民生工程。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保供给与保环境并重,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以畜牧大县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主要利用方向,健全制度体系,强化责任落实,完善扶持政策,严格执法监管,加强科技支撑,强化装备保障,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广东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强调要推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和特色畜牧产业转型提质发展。坚持转方式促转型,推动小散养殖向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养殖转型、粗放养殖向绿色科学养殖转型、小型屠宰厂(场)向现代化屠宰企业转型、调活猪向调肉品转型。实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提升行动,统筹实施养殖场(户)升级改造、畜禽粪肥利用种养结合、疫病防控与无疫小区建设等项目。重点做强特色家禽产业,支持建设高效安全、绿色环保的标准化养殖场(小区),提升家禽养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推动畜禽就地屠宰,建设完善冷链配送体系,促进运活畜禽向运肉转变。充分挖掘草山草坡和秸秆资源潜力,推广天然草山草坡改良、农闲田种草和草田轮作、南方饲草青贮等技术模式,加快建设草食动物优势养殖区。
2021年农业农村部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下达了广东省能繁母猪保有量、能繁母猪最低保有量和规模猪场(户)保有量等调控目标,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广东省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以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为核心调控指标,坚持预警为主、调控兜底、及时介入、精准施策的原则,落实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分级建立生猪产能调控基地,构建上下联动、响应及时的生猪生产跨周期调控机制,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猪肉供应安全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