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衔接,同步协同。紧跟国家、市级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指引,充分衔接市级智慧城市总体布局,依照分级分类推进原则,以县内智慧城市具体需求为导向,结合县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政府、企业、民众各方需求,合理配置资源,强调标志性成果产出。
统筹规划,集约共享。坚持全县一盘棋,以顶层设计为引领,强化对信息化项目的统筹安排和指导,分步实施,通过迭代演进来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序推进。加强资源与系统的整合优化与协同共享,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体系和共性支撑平台的集约建设,统一支撑应用创新,解决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等问题。
应用导向,便民惠企。坚持以人为本、便民惠企导向,以人民群众的切实感知为衡量智慧城市成效的重要标尺,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难点、焦点问题,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治理、惠民服务、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等方面深度应用,切实增强城市数字化服务的供给能力,为基层减负、助力基层效能提升,给群众提供便利。
特色鲜明,重点突破。立足,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坚持基础先行、重点突出,完善智慧城市基础底座,聚焦需求痛点和便民利民,发掘跨行业、跨领域智能特色场景,在城市治理、生态环保、农业、文旅、康养等方面选择一批融合创新的重点应用,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切实解决重点、突出问题。
夯实基础、保障安全。以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平稳有序推进为原则,以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应用规范与技术标准建设、高端人才培育、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开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综合发展环境;准确把握网络安全保障和信息化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与信息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网络安全综合保障体系。
政府引导,多元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标准制定、政策保障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加强政企协作,探索多元化建设运营模式,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投资和运营,合力共建智慧城市,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愿景
以“数融夔州,智绘”为发展愿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是:夯实一个数字基础底座,打造一个城市智能中枢体系,深化五大领域智慧应用体系,完善三大支撑体系,形成“1153”的目标架构体系。2022年,基础设施基本建成,数据壁垒打破,数据资源汇聚完成,智能中枢逐步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各领域智慧应用推进深化。2025年,达成“数融夔州,智绘”的愿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智慧城市应用样板,为县建成长江经济带上的绿色生态强县和区域性功能中心提供数字化支撑,成为渝东北乃至全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范例。
1. 构建一个数字底座
光网城市建设进入全市前列,大幅提升光宽带网络接入能力和品质,全面完成光纤到户改造,实现万兆到企业、千兆到桌面、千兆到家庭的网络接入能力全覆盖。5G网络实现规模化商用部署,在城区、生态园区、重点景区和乡村振兴试点区域全覆盖;5G高密度应用区域增加小微基站深度覆盖,在重点大型楼宇、场馆内实现室内分布基站覆盖。增加智能感知设备的多样性,加大智能感知设备的建设部署,建成遍布全县的传感网络,形成全面感知的城市物联网,推进建成物联感知、高速泛在、融合智能的新一代网络基础环境;统筹整合计算存储资源,打造数字云服务体系,提供统一、安全、稳定、高效、按需使用的计算存储能力。
2. 打造一个智能中枢
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市民生活服务门户基本建成,实现各系统接入、大数据聚集沉淀,信息孤岛基本消除,数据资源开放共享,集约化建设能力体系基本形成,城市整体运行的数字映射基本得以实时呈现,切实提升城市智慧化以及精细化管理决策能力,提升服务群众、政府运转、应急联动等效能,实现特色场景集中化展示,从视觉、规模、技术、特色、应用等方面形成示范效应,为城市智能中枢的建设与应用提供样板间。
3.拓展五大智慧领域
通过打造25项建设任务、50个工程,深化智慧城市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府管理、产业融合、生态宜居五大领域应用。基于大数据的医疗、医保、教育、养老、社保、就业、社区等智慧民生服务取得实质性突破,实现智慧城市成果全民共享,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城市重点公共区域视频联网全覆盖,在公共安全、城市运行管理的各领域通过信息化手段建成反应快速、预测预判、综合协调的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系;数据壁垒逐步打破,政务数据资源跨部门共享水平显著提升,数字技术与政府服务深度融合,大数据成为政府处理复杂治理问题的有效手段,初步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上下衔接、覆盖全县的数字政府服务体系,非涉密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流程“一网通办”;促进县传统产业升级、新型产业聚集,带来县产业发展新动能,提升生态园区、农业、文旅等生态产业经济活力;完善环境感知布点,提升全县生态资源、重要能源、污染、灾害等自动化监测能力,筑牢三峡库区重要生态屏障,营造生态宜居的优美环境。
4. 完善三大支撑体系
培养高素质的运维服务队伍,引进先进、成熟的运维管理手段,融合多元化运维模式,打造智慧高效、持续稳定的运行与维护管理体系;将智慧城市安全工作从基础设施防护提升到整体规划、统一部署的高度,依据网络安全等保2.0标准,建立“防御、监测、应急、治理、评估”五位一体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以最新智慧城市政策为指引,结合智慧城市推进进程,持续滚动优化对标精尖、结合县情、点面兼顾的标准规范与评估体系,统筹规划、统一建设信息化支撑、技术标准,各部门遵循集约建设、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原则,按照统一规划、技术标准、评估体系进行分步实施。
(四)主要指标
1. 指标范围
本指标规定了县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完成目标、指标属性、指标依据;本指标适用于县新型智慧城市整体和分领域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与评价工作。
2. 拟定依据
参照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8年)》(发改办高技〔2018〕1688号)、《重庆市新型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试行)》(渝智慧城市办〔2020〕3号),对标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先进地区,结合实际县情和未来信息化建设实际需求,确保发展目标设置和演进路径科学合理。
3. 具体指标
设立基础设施和智能应用2项一级指标,下设云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数据资源、计算设施、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府管理、产业融合、生态宜居等9项二级指标。细化核心指标33项,并分别提出2022年和2025年的量化目标。
目 录
一、整体思路 – 1 –
(一)指导思想 – 1 –
(二)建设原则 – 1 –
(三)目标愿景 – 3 –
1. 构建一个数字底座 – 3 –
2. 打造一个智能中枢 – 4 –
3. 拓展五大智慧领域 – 4 –
4. 完善三大支撑体系 – 5 –
(四)主要指标 – 5 –
1. 指标范围 – 5 –
2. 拟定依据 – 6 –
3. 具体指标 – 6 –
二、架构设计 – 8 –
(一)整体架构 – 8 –
(二)数据架构 – 10 –
(三)业务架构 – 12 –
(四)实施架构 – 13 –
(五)安全架构 – 15 –
三、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 18 –
(一)夯实数字基础设施 – 18 –
1. 打造高速泛在的城市通信网络 – 18 –

2. 统筹部署智能的物联感知设施 – 19 –
(二)打造城市智能中枢 – 21 –
1. 数字云服务体系 – 22 –
2. 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 – 22 –
3. 建设共性能力支撑平台 – 25 –
4. 建设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 27 –
5. 市民生活统一服务门户 – 28 –
(三)做深五类智慧化创新领域 – 29 –
1. 民生服务 – 29 –
2. 城市治理 – 33 –
3. 政府管理 – 40 –
4. 产业融合 – 43 –
5. 生态宜居 – 51 –
(四)完善三大支撑保障体系 – 54 –
1. 标准规范与评估体系 – 54 –
2. 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 – 55 –
3. 运行与维护管理体系 – 57 –
四、三大领域示范应用 – 58 –
(一)智慧文旅 – 58 –
(二)智慧农业 – 60 –
(三)智慧交通 – 62 –
五、建设模式与推进计划 – 64 –
(一)建设运营模式 – 64 –

1. 建设模式 – 64 –
2. 建设流程管理 – 68 –
(二)项目管理及推进原则 – 70 –
六、保障措施 – 72 –
(一)加强组织协调 – 72 –
(二)健全政策体系 – 73 –
(三)加强队伍建设 – 73 –
(四)营造良好氛围 – 74 –
(五)强化绩效评估 – 74 –
县新型智慧城市(2022-2025年)建设重点工程清单 – 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