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基本情况
XX市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西部偏南,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设有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3个区,下辖台山市、开平市、鹤山市、恩平市4个县级市。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截至2020年11月1日全市常住人口为479.81万人,比2010年增加34.92万人,增长7.85%;城镇化率达到67%以上。
(一)农业资源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XX市土地面积9535平方公里,林地面积721.63万亩,耕地资源166.53万亩。地貌特征为北低西高,以低山丘陵为主;西南部及东南部较低,以河谷冲积平原和少数丘陵为主,地面标高在5~40米之间。XX市山地丘陵面积达4400多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46.8%。低山丘陵土壤多为沙泥和赤红壤;河谷、三角洲冲积平原土壤多属第四纪冲积层,是全市主要耕作土壤,土质肥沃,垦耕历史悠久。
XX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是西南季风,春秋为转换季节。冬短夏长,气候宜人,雨量丰沛,光照充足。无霜期在360天以上,全年无雪。区域气候分为山地温凉区,丘陵温暖区,沿海温热带三级。XX河流属珠江水系和粤西沿海诸河两大水系,集水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的河流共26条。境内河流纵横交错,除过境河西江外,其中4条直接入海。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和水资源总量均高于全省、全国平均值,2020年年降雨量为1631.7mm,全年雨、旱季节分明、雨热基本同步,十分适宜农作物生产。
(二)农业生产
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0.91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8.1万亩,比上年增长2.3%;糖蔗种植面积1.5万亩,下降44.3%;油料种植面积18.8万亩,增长1.4%;蔬菜种植面积113.2万亩,增长2.9%。市内基本形成优质稻米、陈皮、水产、蔬菜、水果优势产区或产业带,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203个,新增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60个,培育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5个、省级89个,创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6个,培育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2个,培育区域公用品牌45个。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成效
2011-2020年,XX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耕地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夯实基础。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平整农田、改良土壤、配套灌排设施、完善田间道路,将全市大量的零散地、中低产田改造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有效降低了农田受灾损失,显著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带动下,全市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80%,农业产业化水平达70%以上。截止2020年底,全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7.28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207.67万亩(其中纳入省管理系统面积173.73万亩),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设施基本完善、地力有所提升,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稳定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市近年来粮食生产面积、产量实现双增长,为全省顺利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作出了XX贡献。
(二)耕地质量提升速度走在全省前列。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平整农田,改善耕作层结构、增强耕地保水保肥能力;完善田间灌排设施,促使土壤脱水增温、农田降渍排毒;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提升耕地土壤基础地力;推广化肥精准施用、减量增效技术,有力改善全市耕地质量状况,对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据统计,全市耕地质量从2016年初4.89等提升至2020年末4.24等,累计提升0.65等,属省内耕地质量等级提升较快地区之一。
(三)农民综合收入显著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田块整合、撂荒地综合整治、机耕路和灌排设施建设等举措,有效解决土地碎片化、耕地质量下降、设施不配套等问题,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土地使用价值。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了土地流转,提高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项目区农民亩均节本增效约300元。
(四)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高标准农田通过土壤改良、节水灌溉、林网建设和集成推广绿色农业技术等措施,调整优化了农田生态格局。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节水、节电、节肥、节药效果明显。据统计,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亩均节水率达到10%以上,推动了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