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对保障能源资源安全, 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五五”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省“十五五”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 标规划纲要》, 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限为 2026-2030 年。

一、 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 发展现状“十四五” 期间, 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 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增强, 政策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步提升, 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1. 试点示范深入实施。 涡阳、 蒙城、 谯城 3 个省级开发区获批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 利辛县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获批, 大宗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 86. 4%。 制定《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标升级技术指南》, 开展生猪、蛋鸡、 肉鸭、 肉牛 4 个示范规模养殖场提标升级改造试点。实施商品有机肥试点, 发展循环农业, 培育了 一批以畜禽粪污为主要原材料的有机肥企业。 推进建筑节能,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 重点打造涡阳县绿色建材产业集聚区,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 100%。
  2. 清洁能源产业持续壮大。“十四五” 期间, 全市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单位 GDP 能耗累计下降 19. 07%, 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 持续推进新能源发电项目 建设, 形成以太阳能、 风能、 生物质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推进煤改气、 煤改电工作, 取缔燃煤小锅炉及燃煤设施3500 余个, 全市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达 10%以上。 可再生能源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消费占比不断提高。 2025 年, 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 22. 32 亿千瓦时, 较 2020 年增长近 21 倍。 农林生物质领域建成上海电气蒙城生物质发电、 国能蒙城生物质发电、 光大涡阳生物质热电、 国祯生物质热电等项目 , 总装机 12 万千瓦, 发电量 8. 11 亿千瓦时, 占总发电量的 6. 55%,实现了 农作物秸秆、 农药袋等农业废弃物转化成电能。 生活垃圾焚烧领域建成蒙城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 利辛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 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及二期等项目 , 总装机 3. 7万千瓦, 发电量 1. 59 亿千瓦时, 占总发电量的 1. 28%, 实现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有机结合。
  3. 农业废弃物利用不断提升。 实现农村有毒有害垃圾回收体系全覆盖, 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全面提升, 利用率从 2020年的 78. 8%提升到 2025 年的 93%。 蒙城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 养殖粪污“变废为宝”、“肥水管网还田”模式在全国推广, 全市建设规模养殖场粪污集中处理中心 9个。2025 年, 全市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 97%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4. 工业绿色转型进度加快。“十四五” 期间, 全市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三次产业比由 2020 年的 18. 1: 38. 8:43. 1 调整为 2025 年的 14. 2: 35. 0: 50. 8, 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 5 家, 省级绿色工厂 11 家。 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产业规模突破 1300 亿元。 工业化和信息化有效融合, 获得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企业 140 家,省级工业智能工厂及数字化车间 19 家。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获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1 家、 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1 家, 实现“零” 突破。
  5. 城市废弃物处理有效推进。 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有效衔接,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 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项目 建设取得突破。 谯城区建成日 处理能力200 吨的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 。 谯城区年处理 150 万吨建筑垃圾项目 加快建设。 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建成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垃圾应急填埋库、 飞灰填埋库、 园区污水处理厂、 生活垃圾填埋场、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餐厨废弃物处理厂、 废机油处理、 炉渣处理、 城建集团炉渣处理等项目 。 城市再生水利用有效提升, 2025 年, 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 29%。 城市节水工作有序推进, 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6. 政策机制逐步完善。 落实循环经济相关法规政策, 制定市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 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 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长效机制实施意见、 地表水污染治理集中攻坚战方案、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 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转运试点方案、 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方案等制度规定, 体制机制日益完善, 有效推进资源节约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

(二) 存在问题“十四五” 期间, 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但受宏观环境影响和发展阶段制约, 循环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资源环境约束突出, 能耗指标、 环境容量支撑不足, 生态修复压力大, 统筹发展和保护难度不断增加。

二是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仍需完善, 传统发展模式和路径惯性较大, 末端治理减排潜力有限,绿色低碳发展转型进程有待加快。

三是全市煤炭占能源生产、消费比重高, 煤电装机占比高, 天然气、 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低的“三高两低” 特征明显, 煤炭占据能源消费主体地位特征短期内难以根本转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压力较大。

四是光伏建筑一体化、 储能、 氢能、 智慧能源等清洁能源发展不快, 对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贡献不大, 新能源消纳能力不足, 发展循环经济任务依然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