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及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有关精神,因地制宜推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政策落地,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充分凸显职业教育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应有地位和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浙江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浙政发﹝2020﹞27号)和《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全国职业教育高地的通知》(浙委办发﹝2022﹞33号)精神,结合XX实际,制订我市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足需求、提升质量、优化布局、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思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以“岗课赛证”引领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完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办学机制,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高水平创业;以服务发展为宗旨,推进各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为建设“四个XX”、展示“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坚持目标导向,注重质量提升。提升职业院校治理能力,深化职业教育育人模式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优化“三全”育人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坚持问题导向,注重优化调整。坚持职普协调、融通,完善职业院校布局,加强中高职教育贯通衔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持续高质量发展。
坚持需求导向,注重服务功能。根据产业区块布局和转型升级,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校地合作,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发展贡献度。
(三)总体目标
优化布局,扩容提质。职业教育规模结构更加合理,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契合,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基本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初步形成职普相互融通、产教充分融合、学段衔接贯通、校企协同育人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新局面。
对接产业,服务新区。全面提升职业教育高质量服务新区产业发展的能力。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专业群,重点建设好临港制造类、船舶航运类、港口商贸类、海洋旅游类、健康服务类、石油化工类六大类专业群,市级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实现六大类全覆盖;建设和培育好江海联运、港口商贸、海洋旅游、健康养生、绿色石化五大产教联盟(职教集团)。加快构建“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健全职业院校服务地方发展贡献度评价机制,总体贡献指数达85及以上。
育训并举,提升质量。建成浙江省现代化中职学校2所及以上;成规模职业院校全部成为省“双高”建设单位,建设成果指标达到全省中上水平;中职学校职业能力大赛“面向人人”竞赛成绩保持在全省中上水平;中职(技工)毕业生升入高一级院校的比例达到55%,高职升本科比例达到15%;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年培训数量达全日制在校生数的2倍以上;高职院校毕业生留舟率达到35%以上。
二、主要任务与举措
(一)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工匠精神,实施“立德铸魂”育人品质提升计划。
1.人才培养全纳兜底行动。落实“全纳教育”育人理念,中职学校承担初中毕业生升学兜底任务,确保全市有意愿的初中毕业生人人皆可升学。落实“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要求,深入推进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深化从入学到毕业全程、从学校教职工到企业师傅全员、学校与家庭、企业、社区全方位协同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职业院校学生流生率控制在2%以内;深化“民警驻校”“检校合作”,完善法治副校长、健康副校长工作机制,加强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品行养成教育,学生违法犯罪控制到零发。(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卫健委,各职业院校)
2.立德树人品牌建设行动。加强职业(技工)院校党建和思政工作能力提升,开足开好思政、德育课程,配齐配强党务工作者、思政课教师和德育管理队伍。围绕立德树人总目标,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鼓励职业(技工)院校从企业中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道德楷模担任兼职德育导师和技能导师。坚持“一校一品”推进职业(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每年开展文明风采竞赛、班主任能力大赛、“未来工匠”培树等系列活动,持续推进“基于中职学情的德育品牌”行动研究。每年开展思政示范课和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评比,5年选培市级德育精品课程10门。(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各职业院校)
3.工匠精神培育传导行动。将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职业品质。借鉴现代企业文化,强化职业操守教育。以培养工匠精神为重点强化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落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学时要求。选树一批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教育典型。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支持职业院校创建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探索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总工会,各职业院校)
(二)坚持因势而谋,创新办学机制,实施“强基扩容”育人条件提升计划。
4.办学体制机制创新行动。加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市级统筹,积极探索托管型、帮扶型等职业院校跨县域统筹协调、联动发展机制。实施高职院校和XX技师学院“职技融通”,探索建立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学历互通等创新机制,支持高职院校学生按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条件申报高级工。深化普职融通,允许学生在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之间相互转学。(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委编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住建局,有关职业院校)
5.职业院校扩容提质行动。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初中毕业生规模实际,按照普职大体相当扩大中职学位供给,2023年之前新建一所4000人左右规模的中职学校,适时整合办学条件不达标或小规模中职学校。整体优化XX航海学校校园环境布局,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专门化省现代化中职学校。到2025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教育)学位供给量达到12000人;高职院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1万人左右,综合办学实力位列全省高职院校中等及以上水平。(责任单位:市委编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相关职业院校)
6.实训实习条件提升行动。对标新产业、新技术、新工艺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政、校、企、行联动推进新一轮实训设施提升行动。推进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更好满足原理应用、技能训练等基本教学要求。支持行业企业建设一批实习实训基地,围绕区域标志性产业链,每条产业链遴选认定1-2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训基地。打造一批由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等独建或合建的公共实习实训基地,面向全社会开展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会技术服务等公共服务。通过政府奖补等形式对实习实训基地给予一定支持。(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各职业院校)
7.智慧校园建设提升行动。持续提高校园智慧化水平,加快改造学习空间,建设智慧教室、智能学习体验中心、AR/VR/MR实训室等,高标准打造智慧学习环境。至2025年,建成3所市级职业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争取1所进入省示范学校;建成2个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和3个示范性智慧实训教室;建设市级教学资源库5个,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0个,争取入选省级及以上教学资源库2个、在线精品课程5门。成立XX市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联盟,开展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定期举办市级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比赛。(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各职业院校)
(三)坚持多方协同,深化产教融合,实施“助企兴业”服务地方发展提升计划。
8.专业建设水平提升行动。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趋势,坚持提前谋划、顺势而为,“停、减、整、增”综合施策动态调整专业布局。重点围绕临港制造、船舶航运、港口商贸、海洋旅游、健康服务、石油化工等相关领域建设15个左右市级重点专业,争取6个左右专业成为省级高水平专业。支持 “双高”专业(群)高质量建设,打造XX特色、省内一流、全国领先的高水平专业(群)。支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开展本科职业教育试点。(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相关职业院校)
9.产教融合创新深化行动。深化“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考取多类职业技能证书。制定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与激励办法;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范围的试点企业,符合规定的职业教育投资,可按投资额的30%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高起点谋划、高水平建设新型职业教育集团和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行业指导委员会,到2025年至少建立6个行业指导委员会、5个新型职业教育集团(市级产教融合联盟)、10个以上市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10个以上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认定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10家左右,积极争取省、国家级示范项目。(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市港航与口岸局、市文广旅体局市卫健委、市税务局,各职业院校)
10.服务地方效能升级行动。建立产业人才数据平台,发布产业人才需求报告,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更好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支持职业院校联合行业企业共建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高端智库,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至2025年,职业院校承担社会培训规模达到全日制学历教育规模的2倍以上;校企、校地共建市级特色产业学院3所,建立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争取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高职院校毕业生留舟率达35%以上。完善职业院校社会化培训等社会公共服务绩效激励机制,落实好“绩效工资总量最高可上浮50%”支持政策。鼓励市外初、高中和职业学校毕业生来我市就读技工学校、技师学院,落实免学费、助学政策。完善职业院校服务地方发展贡献度评价机制,将专业设置与地方发展契合度、人才培养企业满意度、毕业生就业质量、社会培训服务数量与收 益等纳入评价重点,评价结果与职业院校绩效奖励分配挂钩。(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总工会、市海事局,各职业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