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发挥重大建设项目对有效投资可持续增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作用,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2-2026年。本规划是对我区重大建设项目(2022-2026年)作出的总体部署和统筹安排,是政府开展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以及合理配置土地、资金等各类资源要素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

一、重大项目建设面临形势
(一)发展机遇
将步入交通区位加速改善期、发展动能加快转换期、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期、城乡融合提质增效期、现代产业发展突破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多重战略机遇。
1.重大战略为发展带来新机遇
党中央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深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两新一重”建设深入推进和国家应对疫情影响的一揽子政策,有利于在更大范围扩大开放,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有利于发挥XX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的独特地理区位优势,在推进国土空间优化布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作补链成群、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中拓展协作新空间,打造发展新优势。
2.新的目标定位为发展指明新方向
今后五年,是进一步夯基础、壮筋骨、兴产业、求突破的重要五年。将奋力打造更高能级更强支撑的产业高地、更有活力更具魅力的文旅胜地、更好环境更优生态的宜居美地、更有保障更加和谐的民生福地。加快建设XX西向发展桥头堡,努力争当成渝中部崛起排头兵,这是区第十六次党代会作出的判断和提出的目标,新的目标定位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一是打造更高能级更强支撑的产业高地。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协同发力,形成两千亿级工业产业集群,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面融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加快建成辐射成渝的特色消费聚集区。二是打造更有活力更具魅力的文旅胜地。龙灯龙舞非遗魅力更加彰显,“龙”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初步形成世界级IP。安居古城争创国家5A级景区,乡村旅游业态不断丰富,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景区。三是打造更好环境更优生态的宜居美地。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双五十”中等城市全面建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碳达峰、碳中和取得积极进展,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四是打造更有保障更加和谐的民生福地。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弱有众扶。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成功创建市级平安建设示范区,争创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

3.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央就全力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和稳住经济大盘一揽子方案。
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方向。主要包括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方向)、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专项(重点采煤沉陷区、独立工矿区)、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中西部和东北重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保障性租赁住房、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长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铁路项目、水利项目、排水设施建设、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灾后恢复重建和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社会服务设施兜底工程、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包括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方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项目、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农业绿色发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污染治理和节能减碳、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仓储设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城乡冷链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等35个重点投向。
其他专项资金支持方向。科技创新领域,主要包括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库、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项目、数字经济、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物联网试点示范项目、物联网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项目、科技创新孵化、智慧康养、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5G、汽车充电桩等。先进制造业领域,突出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导向,重点支持大数据智能化改造、制造业绿色化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等方面。商贸流通业领域,重点支持新型消费新业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城乡冷链和国家物流枢纽、县域商业体系、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多式联运转运设施、高标准公共仓储设施新建、改扩建及智能化改造、保税仓储设施、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和信息化提升、肉类屠宰加工及流通的冷链物流设施、公共冷库及相关配套设施、电子商务设施等。文化旅游业领域,重点支持国家重点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农业农村领域,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动植物保护建设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农村供水保障工程,乡镇污水处理工程,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农村电网建设工程。基础设施领域,重点是“两新一重”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包括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租赁住房及配套设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产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等专项建设基金项目,城市防洪排涝、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专项资金项目。生态环保领域,重点支持生态示范创建、低碳试点、城镇环境提升、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专项、煤矿采矿区生态修复及污染防治、农村水环境治理、土壤污染修复、水环境系统综合治理PPP项目、EOD试点项目等。社会民生保障领域,重点支持公共住房建设、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普惠托育、公共卫生设施项目、应急医疗救治项目、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健康养老、提升城市体育功能项目、就业、社会保障、文化旅游提升工程、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等。
专项债券重点支持领域。在前期确定的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城乡冷鲜物流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领域9大领域基础上,将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项目等纳入支持范围。
国家政策性银行支持方向。中央提出强化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基础设施银行职能定位,国务院进一步部署政策性金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各大政策性银行均迅速出台了相关专项政策,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城镇化建设、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等。

(二)面临挑战
当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面临一系列老难题和新挑战。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冲击世界经济,形成史无前例的全球性危机,对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形成巨大阻力,深刻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同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不断推高全球投资贸易壁垒,呈现经济全球化布局逆向收缩加剧的趋势,国际贸易出现断崖式下跌,经济发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内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但仍处于筑底阶段,面临着经济下行和转型升级双重压力和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增加了重大项目招引落地的不确定性。
从全市看,XX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基本市情尚未改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依然突出,城镇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能级不够高,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平衡。
从自身看,的经济总量还不大,工业支撑力还不够强,产业能级还不够高,市场主体培育和发展还不够充分,稳定增长的造血功能还不够足,总体上还处在新一轮发展动能培育转换、产业优化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在全市的经济版图上还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城区和场镇的集聚辐射功能、综合承载能力还不够强,城乡建设的品质和品位还不够高,对一些历史文化载体的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做得还不够好。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公共服务供需不够平衡,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难、就学难、就医难、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还局部存在。安全发展压力较大,平安建设任务依然较重。党的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给高质量发展形成阻碍、带来挑战,必须切实加以解决。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忠实践行“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区第十六次党代会明确的“加快建设XX西向发展桥头堡,努力争当成渝中部崛起排头兵”总体要求、“四地”奋斗目标和“四个大抓四个持续强化”发展任务,以系统性增强内生动力为中心任务,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对标全面建成“双五十”城市,围绕现代产业、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生态环保、文旅体产业、民生保障等六大领域,谋划推进一批战略性、引领性、全局性的重大项目,挖掘投资新增长点,拓展投资新空间,发挥重大项目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促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二)基本原则
高瞻远瞩,精准谋划。既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等宏观战略导向,对标全市重大项目申报标准,同时立足实际,抓住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集中力量推进一批补短板、强弱项、增后劲项目,形成精准有效投资。
总揽全局,统筹协调。紧扣全区战略目标,统筹考虑各镇街基本均衡发展需求和投资效益最大化目标,鼓励区位相邻、特色相似、优势互补的镇街、组团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共建共享。
要素保障,市场运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以资金、土地、污染物排放总量替代指标、数据等要素,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创新项目市场化运作盈利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共同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主动出击,专业赋能。把项目招引和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核心抓手,主动对接市场走势和产业发展趋势,谋划一批具有前瞻性、导向性的重大产业项目,努力把潜在机遇转化为项目实体,转化为发展动力,力争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推进项目落地建设。
(三)发展目标
围绕区第十六次党代会明确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聚焦现代产业提质增效、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文旅体融合发展、社会民生共建共享六大重点领域,区2022-2026年规划重大项目817个,力争完成3400亿元以上投资,形成重大项目“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的梯度推进格局。
现代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坚持首抓工业、重抓制造业,聚力促进高新区高水平建设发展,强力打造产业发展的支撑脊梁,到2026年,基本构建“3+N”产业集群体系,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实现五年翻番,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引领,推动农业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融合化发展,力争到2026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力争到2026年,全区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达到2000万人次、130亿元。
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加快建设。围绕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定位,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渝西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构建适度超前、多向联通、一体融合、高效通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速形成辐射深远、区域联动、产城融合、智慧绿色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饮水保障水平持续巩固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全区水资源利用新格局。高压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加快建设,城乡电网改造和智能电网建设项目加快实施。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支撑经济社会智慧化运行的新体系。
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城乡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城市基本建成,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现,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
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涪江、琼江、小安溪段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更加环保更加绿色更加生态。
文旅体发展更加丰富精彩。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发展稳中有进、繁荣向好,文旅体事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普通百姓精神文化和体育生活丰富多彩,为全区迈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
社会民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就业创业更充分更稳定,社会保障更全面更完善,教育资源更优质更均衡,医疗卫生更系统更公平,文体生活更丰富更精彩,努力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更大幸福感更高满意度。
三、重大项目安排
围绕现代产业、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生态环保、文旅体产业、民生保障等六大领域,以突出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功能性作用和积极争取纳入XX市级重大战略的重大项目为主,全方面、多层次梳理重点投资方向和领域,形成重点项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