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2-2035年)
前言
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创建于1988年,2006年升级为省级开发区,2010年3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9年广州市政府批复同意开发区管理“一区多园”,管理面积为99平方公里,含国批范围5平方公里。但经开区开发面积过小,分布过散,且服务配套滞后,无法满足未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经多轮研究论证,广州市人民政府于2022年7月正式批复同意开发区“一园多区”委托管理范围调整至302平方公里,以切实发挥开发区促进区域经济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站在新的起点,开发区将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东部枢纽崛起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枢纽优势,前瞻描绘开发区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本次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将以人为本、区域协同、生态优先作为基本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兼顾问题与目标导向,立足区内特色,找准发展方向,强化战略引领,全面开展302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发区发展目标、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生态保护等方面规划,谋划开发区面向2035年中长期发展的空间蓝图。
目录
第一章 规划引领•明确发展目标定位 1
一、发展定位 1
二、未来目标 1
第二章 空间统筹•谋划全域空间格局 2
一、严守空间管制 2
二、优化空间结构 3
第三章 以产兴城•建设现代产业新城 4
一、明确产业发展战略 4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4
三、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5
第四章 生态保护•描绘山环水润新城 6
一、构建生态空间格局 6
二、统筹资源保护利用 6
第五章 风貌塑造•彰显特色文化形象 7
一、保护发展特色历史文化 7
二、塑造产业新城独特风貌 7
第六章 以人为本•营建幸福宜居家园 8
一、构建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体系 8
二、建设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设施 8
三、构建均衡共享的绿地系统体系 8
四、构建坚韧稳固的城市安全体系 8
第七章 完善机制•保障规划落地实施 10
一、建立实施保障机制 10
二、明确近期行动计划 10
第一章 规划引领•明确发展目标定位
一、发展定位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以及广州东部枢纽崛起的发展机遇,着力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环境品质,促进传统工业园向现代化产业新城过渡,将开发区打造成高质发展、开放创新、生态宜居的现代产业新城。
二、未来目标
产业经济目标——建设湾区智造高地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将开发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智能制造高地。
城市建设目标——建设开放创新门户
紧抓东部枢纽崛起机遇,依托区内三大枢纽优势,以开放推进合作,以合作激发创新,积极谋划打造高能级外资招商引资平台,切实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引领外向型经济发展,将开发区建设成为广州东部开放创新门户。
生态环境目标——建设宜居品质新城
坚持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区内优质生态资源,塑造高品质生态环境,并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构建综合性、国际化、特色型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多元人群提供以人为本、全面均衡、品质优良的公共服务,将开发区建成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和乐居宜业的高品质现代化城区。
第二章 空间统筹•谋划全域空间格局
一、严守空间管制
坚持守牢底线思维,从严从实从细落实“三区三线”、水系规划控制线、工业产业区块、生态廊道等空间管控要素,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不可逾越的红线。
1. “三区三线”管控
永久基本农田: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永久特殊保护的耕地。涉及面积17.87平方公里。
城镇开发边界:指一定时期内因城镇发展需要,可以集中进行城镇开发建设、以城镇功能为主的区域边界。涉及面积165.65平方公里。
生态保护红线:指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
2. 临水控制线管控
指为稳定河势、保障河道行洪安全和维护河道生态环境的基本要求,在河岸的临水一侧顺水流方向或者湖泊沿岸周边临水一侧划定的管理控制线。涉及面积12.97平方公里。
3. 工业产业区块管控
指保障工业用地总规模,以工业为主导功能的区块范围。共涉及30个工业产业区块,面积共计84.92平方公里。
4. 生态廊道管控
涉及44条生态廊道,其中区域生态廊道2条,组团生态廊道22条,社区生态廊道2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