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上午,召开《2022 ESC/ERS肺动脉高压诊断和治疗指南》专题培训会。特别邀请了副主任为进行培训。时隔7年,今年的ESC会议上颁布了新的2022 ESC/ERS肺动脉高压诊断和治疗指南。伴随近年来肺高压领域药物治疗的进展,既往罕有人关注的学科已经逐渐成为一门“显学”,相关研究报道层出不穷,在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都有极大进展。本版指南较上一版指南有了较大的更新,为肺高压这一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笔者认为本指南有八大更新对临床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与2015年ESC/ERS 的PH诊断和治疗指南相比,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增加了 “急性血管药物试验无反应者 “和 “急性血管药物试验反应阳性者 “的亚组。IPAH压组中的遗传性PAH(HPAH)或药物或毒素相关PAH(DPAH)患者可能是急性血管药物试验反应阳性者。

与第六届WSPH 一致,指南将”具有静脉/毛细血管特征(肺静脉闭塞性疾病/肺毛细血管瘤 [PVOD/PCH])的PH”和 “新生儿持续性PH(PPHN)”纳入到第一类肺动脉高压(PAH)。在第三类PH(肺部疾病和(或)低氧所致PH)中使用 “通气不足综合征 “代替原先的的 “睡眠呼吸障碍”。单纯的夜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通常不是PH的原因,但肺动脉高压常见于通气不足综合征导致高碳酸血症的患者中。在第四类肺动脉高压(慢性血栓栓塞性PH, CTEPH)中,引入了伴有或不伴有肺动脉高压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血管疾病(CTEPD)这一术语。换句话说,就是所有血栓栓塞后肺动脉内纤维化阻塞的患者都可被认为是CTEPD,而无论他们是否有PH。此次指南更新将球囊肺血管成形术(BPA)的推荐级别从Class IIb调整为Class I,确诊的不可手术的CTEPH或PEA后持续/复发的PH患者强烈推荐BPA治疗。新版2022ESC-ERS指南,自今年起施行。制定出台《2022 ESC/ERS肺动脉高压诊断和治疗指南》是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