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省、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乡村旅游综合带动作用,根据《安徽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有关要求,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落实省委书记郑栅洁考察讲话精神,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激发消费活力、推动产业升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乡村全面振兴为着力点,充分发挥乡村特色资源优势,立足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坚持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加强统筹规划,整合项目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因地制宜探索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着力把乡村旅游规模做大、产品做精、环境做美、品牌做响、产业做强,推动文旅发展“思路”转化为增收致富“出路”,绿水青山“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价值”,推动合规且合适的田园变游园、农房变客房、农品变商品,让更多群众走上“致富路”,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绘就山水人村和谐相融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二、主要目标
到2024年,全市乡村旅游业态产品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综合效益更加凸显,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品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善、产业体系健全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力争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920万、年均增长15%以上,乡村旅游收入达7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农产品等购物消费达10亿元,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超1000家,带动就业8万人以上。
三、重点任务
组织实施我市乡村旅游“421”行动,“4个6”:打造6个精品主题村、6个特色美食村、6条旅游风景道、6个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2个60”:培育60家精品民宿,培养60名经营管理人才;“1个600”:对600个乡村旅游点实施“双微”改造提升。在此基础上,推动国家等级民宿评定工作,创建国家甲级民宿5家,乙级民宿10家,丙级民宿20家。
(一)“主题村”打造行动。根据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打好“特色牌”,走好“特色路”。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创新开发农业观光、农耕体验、农事节庆、生态康养、民俗演艺、红色旅游、大地艺术、运动休闲、采摘垂钓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的主题村落,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围绕“食住行游购娱”产业要素,做实内容、做优业态、做长链条,培育“民俗村”“诗画村”“康养村”“考古村”“非遗村”“红色村”等主题村,积极打造温泉、诗歌、研学等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旅游“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到2024年,全市打造含山县太湖村、和县新庄民宿康养村、当涂县江心黄洲村、花山区小凤山村、雨山区九华村、博望区百峰村等6个精品主题村。(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体育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美食村”创建行动。注重挖掘我市乡村特色美食文化,让游客在品味乡村美食中体验乡愁记忆、传承美食故事。围绕美味、美景、美丽环境、美好感觉等方面,到2024年,全市打造含山县老鹅汤美食村、和县王店村、当涂县桃花村、花山区南池村、雨山区九华村、博望区薛镇村等6个特色美食村。以“餐带游、餐带住、餐带购、餐带娱”等方式,系统整合“好玩、好看、好吃、好品”等旅游元素,推动美食与旅游融合发展、做强做大,打造“皖美好味道”旅游金名片,推出一批游“必吃”的名菜名点名宴,一批“必进”的特色美食名店,一批“必游”的美食精品线路。(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工商联、各县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风景道”建设行动。满足自驾、自助旅游需求,加快联通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看得清、进得畅、停得下、玩得好、留得住”目标,加快推动旅游风景道发展,串珠成链,打造“流动风景线”和“旅游富民线”。开展安徽省旅游风景道认定工作,科学布局观景平台、服务驿站、旅游厕所等,提升风景道景观价值,完善风景道服务功能。到2024年,全市打造含山县环褒禅山风景道、和县“零号”公路风景道、当涂县大青山旅游风景道、花山区怪坡104风景道、雨山区滨江旅游风景道、博望区“520美丽公路”等6条乡村旅游风景道。(市交通运输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后备箱”富民行动。推动农林牧副渔等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鼓励和支持农民就地就近销售农副土特产品、手工艺品和特色旅游纪念品,带动农民就地就业增收。支持乡村旅游重点村在游客集散中心、景区景点、旅游宾馆饭店、大型超市、高速公路服务区等设立特色农产品销售专区。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带动当地农副土特产品等线上销售。推动线上旅行商与乡村旅游企业合作,开展在线宣传推广、特产销售、旅游线路营销。拓展乡村物流布点,为游客购物提供便利的邮寄、快递服务。到2024年,全市打造含山县潘村后备箱工程基地、和县长建村茗闻天下精致农场后备箱工程基地、当涂县桃花村后备箱工程基地、花山区濮塘后备箱工程基地、雨山区中坝村后备箱工程基地、博望区莲华广场后备箱工程基地等6家“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基地”。(